04 十 2013/in 动态关注 /by shanhuaadmin
“幸福”与“未来”,这两个词的交叉点天然地与儿童相关。在探寻、走访、参与和不断的思考中,我们眼见公益与儿童的联结愈加紧密,我们也乐于分享更多的体验、实践和对于儿童公益模式的持续发展和创新。
如今儿童公益慈善事业早已挣脱了“贫困”“失学”“希望小学”这些关键词,开始面对儿童心灵的深处,面对社会更深层的矛盾,面对崭新的理念和方式。对儿童健康、成长和教育的关注与投入,是社会成熟的重要标志。无论坐而论道者们如何激烈争论什么是真正的平等和公平,这些源源不断送达给孩子们的捐款、书籍、设备、爱心、知识、观念、思想,都在艰难而持续地填补着横亘在中国土地上的一道道鸿沟。
这几乎是大部分民间公益慈善故事的缩影,以民间力量发轫,以满腔热情投入,然而困难首在资金次在人才。他们需要社会和媒体的“探照灯”:如果公众无法聚焦并提供持续的帮助,发展便易被无奈和艰难笼罩。与此类似的还有自闭症儿童护理康复机构等特殊儿童公益组织。电影《海洋天堂》热映时,全城媒体都上门采访,但对于那些孩子、家长和公益机构的工作人员,日子是平凡每一天。
多年来,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,随着城乡结构的转变,随着大批劳务工涌入城市务工,他们的下一代,也就是我们称为“留守儿童”的,却开始成为一个社会问题。
留守儿童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“制度性孤儿”。他们的父母到城里打工争取另一种生存方式,但往往很难携子同行;同时为了生存,他们又不能够轻易地离开城市。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双重矛盾中,留守儿童虽然有父母,但是他们依然不得不接受“骨肉分离”的现实。离别、距离、孤单、单调的生活已经在这些留守的孩子心中留下抹不掉的烙印。他们或多或少与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那些孩子不同,或是内向、或是脾气暴躁、 或是自卑。他们的父母很着急,很想改变,但却有心无力。由于父母工作繁忙以及经济条件的限制,这些留守儿童大多只能在城市里度过一个孤单的假期。
我们始终相信,公益慈善带给受助人的应该是可能性而不是结果。无论是偏远乡村的孩子,还是城市农民工的子女,都能够基于自我意识的觉醒,探索更广阔的世界和更多的人生可能性。
面对乡村孩子时, 我们最常问:你的梦想是什么?我最常听到的回答是“不知道”。但我又多么希望他们能有机会多看看这个世界,多思考未来。关注儿童,这是公益的主流;注重教育,这是家国之大计。而关于梦想,关于理念的创新和实践的发展,不仅仅是孩子们的,也是每一个公益组织和其中每一个人的,或许也可以说是中国公益慈善本身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