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生命遇见生命|这场养育沙龙,重新定义教育的温度
养育,是一场双向的生命奔赴
在墨江县民族小学的校园里,教育的模样不止于课堂—9月27日,墨江民族小学共育点通过线上直播参与了北京山花工程慈善基金会0-3岁共同养育第23场“共育沙龙”活动,把“养育”这堂人生课,上成了一场温暖的生命对话。
一场打破边界的养育觉醒
“养育不是单方面的付出,而是两段生命的互相照亮。”
活动现场,清华大学邓晓梅副教授带来的《当生命遇见生命:养育如何重塑人生的意义》主题分享,让在场的家长、老师,甚至不少关注婚姻与生育的年轻人们,重新理解了“养育”的重量。
邓教授从生理与心理双重视角展开:她细数女性从备孕到养育的艰辛与生命馈赠(如卵巢保养、情感二次发育等),也剖析了养育如何让父母学会“尊重生命有限性”,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完成自我成长;
那些关于 “催产素分泌与亲子依恋”“心流状态与当下治愈”的解读,让“养育”不再是琐碎的事务,而成了重塑人生轨迹的契机
一群人的共育温度
这场沙龙的“特别”之处,在于它打破了人群边界——
对家长而言,是“原来养育孩子的同时,也是在修复自己童年”的顿悟;
对准备步入婚姻或备孕的年轻人来说,是“提前读懂生命传承意义”的启蒙;
对墨江县民族小学的共育点负责人、志愿者老师而言,则是“把育人延伸到家庭与社会”的实践动力。
教育之外,看见生命的答案
当邓教授讲到“养育是让我们学会区分亲密关系、亲子关系,在复杂中找到自处方式”时,现场参与者红了眼眶——原来,好的养育从不是“牺牲式付出”,而是生命与生命的互相成就。
本期“共育沙龙”活动最后普洱市计划生育协会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、临床执业医师与心理咨师许多亲临现场,也从“家校社协同养育”视角补充分享,让墨江县民族小学的“共育”理念更具温度:教育不止于教孩子知识,更要帮每个家庭读懂“养育即修行”的真理,让校园成为连接家庭、社会的温暖枢纽。
后续更多共育活动,欢迎持续关注北京山花工程慈善基金会0-3岁共同养育墨江县民族小学共育点“共育沙龙”活动,让我们一起在养育里找到人生的更多可能。